
在中國版圖的最北端有一所希望小學,位置偏遠、師資匱乏,學校最開始只有十幾個孩子,不通電、不通水、不通郵,在寒冬臘月要出門打水,夜幕降臨還要秉燭備課。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對夫妻的出現,溫暖了孩子的生活,撐起了整個學校。
2011年,25歲的于晶跟隨丈夫王忠雷(同為我校畢業生)來到中國最北地區的漠河市北紅村希望小學任教。于晶回憶說,第一次去北紅村,就被“不平凡的路”來了個下馬威。從漠河市到北紅村有一百多公里路,那天大雪封山,汽車跑了一會兒,她就和司機下車鏟雪、推車?!耙宦飞线B個人影都沒看到,用了7個小時才到學校宿舍。然而,呈現在眼前的卻是一鋪土炕、一盞燭火和愛人黑瘦的面龐,心中一涼,知道了未來將面臨怎樣一段時光?!庇诰дf。

于晶與愛人王忠雷照顧北紅小學學生的學習生活
于晶說,有些事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
于晶到達北紅村后不久,村里就通上了電。有了電,生活就變得便利多了。由于所教課程與自身專業不對口,她便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漸漸地,她和孩子們相處久了,發現這里的孩子很自卑,多數來自留守、單親家庭,村子里“重農輕學”思想嚴重,導致學習這件事在這里看起來像是副業。
在于晶看來,家長觀念上對教育的忽視,是導致學生成績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整整一年的時間,她鼓勵孩子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失敗,幫助他們敞開心扉;她還時刻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堅持做家訪。于晶常說:“雖然學習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但是對于山里娃卻是最好的出路,大山阻擋的只是我們的視線,卻阻擋不了我們的夢想?!?/p>

陪伴學生課后時間
2011年,于晶成為北紅小學的教師后,擔任語文和音樂學科的教學工作。她的到來如一縷陽光灑進了孩子們的心里,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里有了歌聲,學校有了文藝匯演,孩子們不再膽怯靦腆,他們變得自信、陽光、有愿望、有理想。
2013年,于晶帶領學生們參加漠河市藝術節。這是北紅小學的學生們第一次參加校外藝術類演出活動。為了練好舞蹈,又不耽誤學習,她和學生們利用課間、午休、放學后的時間排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自編舞蹈《童年的幻想》獲得了全市二等獎。
于晶看著初見時那一個個木訥的娃娃蛻變成眼前這群臉上洋溢幸福笑容的“小精靈”,激動得淚盈于睫。她欣慰地告訴記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讓孩子們變得自信陽光是一名教師更大的愿望。

于晶給學生上音樂課
2016年,黑龍江省希望工程將北紅小學劃定為第730所希望小學。在希望工程和政府的幫助下,該校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多媒體教學走進了課堂,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變得更高了,眼界也開闊了,于晶便把教學重點轉移到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上。
她發現班級里的孩子有很多喜歡畫畫,對色彩充滿了熱愛。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學習,她利用寒暑假在網上學習充電,然后再把所學教授下去。2020年12月,六年級的同學參加了北京情系遠山基金會舉辦的“遠山孩子繽紛夢想”繪畫大賽,榮獲優秀作品獎,并在2021年成為了情系遠山XICAE國際兒童畫展的形象大使。

為學生細心講解
十年時光,于晶扎根在中國最北端的希望小學,帶著責任教書,帶著感情育人,堅持把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植入校園文化,讓孩子們銘記歷史的同時變得更有擔當。她堅守苦寒之地,用書香滋潤最北國土,讓孩子在家門口接受最暖心的教育。

學生學習非洲鼓
當記者問于晶為什么決定留在這里時,于晶說:“我在這里結婚生子,以前留下來是因為王老師,現在滿心滿眼裝的都是這里的孩子。雖然我未見過極光,但這里的孩子們都比極光更美更亮?!?/p>
(節選)